護理師退休的李小姐暈眩長達三年,四處找醫師都覺得沒有緩解,輾轉到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就醫,醫師張滋圃診斷她罹患新分類疾病:「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簡稱PPPD),施行歐美研究多年的新治療方法,李小姐終於緩解暈眩,能正常生活。
曾擔任護理主管的李小姐具備醫療知識,自己發生暈眩長達三年,四處求醫嘗試不同科別治療、做過很多檢查,結果全都正常,服藥沒什麼效果,甚至愈來愈不舒服。他描述2014年3月第一次眩暈,「感覺站不住,跟著電視上顏色淺的景物晃動。」之後愈來愈嚴重,「騎機車像開飛機騰雲駕霧;走路左右晃動,整個世界像地震,只有躺著能稍牙周病治療方式稍免於不適。」沮喪到覺得人生無望。
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滋圃詢問病史和檢查研判,李小姐符合「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特徵,張醫師搭配口服藥與每次三十分鐘以上復健運動,一個半月後,李小姐腦部多年緊繃感已解除,還可以走出戶外。
張滋圃醫師指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病人主要症狀有:慢性頭暈持續超過三個月。頭重重、浮浮的、走路飄飄的牙周病治療,精神不太好。以及頭暈感嚴重度隨當日生理或精神狀況起伏,剛起床好一點,站立、走動或頭轉動會加重頭暈。最重要的是「視性暈眩」,在超商、賣場最明顯,人群走動、貨品堆得多又高,往往暈得更厲害。
張滋圃醫師表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是國際眩暈醫學會在2014年發表,經歐美國家頂尖學者多次開會討論後給予新定義、新名字,正式推廣的新牙周病治療分類疾病,同年被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命名。PPPD在不同科別可能會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腦神經衰弱、焦慮等,這也是李小姐遭遇的情況。
牙周病患者容易掉牙,牙齦脆弱咀嚼易引起疼痛,所以許多老人家常因「牙口不好吃不下飯。」營養也和智能有很大的關係。現在也有新的研究發現,牙周病可能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腸胃不好影響營養吸收,可能使失智更惡化。「身體每個部位都要好好照顧,否則可能引發連鎖效應!」黃仁勇說,多數人都以為牙周病只是單純口腔的疾病,即使有牙齦流血、牙齦紅腫,甚至是蛀牙等等現象,往往因為怕看牙而忍住不治療,卻反而造成全身性的問題。目前發現和牙周病有關的疾病,不只有失智症,以及前面所提到的心血管疾病、中風等風險。牙周病還可能使關節炎惡化,甚至引起肺炎。在許多養護機構中都發現,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如果有牙周病口腔沒有照顧好,細菌可能吸入深部肺部引起肺炎。建議一旦發現牙周有狀況,即使症狀輕微都要趕快就醫治療。輕微的牙周病治,只要清除牙齒、牙齦的菌斑、牙結石等……若到很嚴重,牙齒鬆動了才就醫,可能就要拔牙、切除生病的牙齦、重建牙齦以便裝上假牙,治療過程相對複雜,更要耗時數個月到一年左右才能治好。
張醫師赴美國進修一年加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設醫院眩暈研究團隊,接觸國際眩暈領域專家,瞭解如何更精準地定義「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以及確認診斷與治療的方法。他指出,歐美多年研究顯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跟大腦掌管頭暈的部位變得敏感有關,往往來自一次內耳或腦部引發的嚴重眩暈症,即使後來痊癒,病人腦神經卻已被誘發,對暈特別敏感,或因此對眩暈產生恐懼,愈擔心眩暈愈容易感暈,陷入惡性循環。
張醫師表示,正確診斷讓病人了解致病原因解除疑慮,好轉機會就很大。他強調,「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雖易發生在焦慮病人,國際眩暈學會確立為「功能性障礙疾病」,不是「精神疾病」。新治療不只給鎮定效果的抗焦慮藥物,而是給增加腦部血清素藥物。研究顯示,三到六個月治療,停藥後仍能改善,減少復發機會。他提醒,四、五十歲中年女性好發「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建議減少生活壓力,多補充富血清素食物,如:亞麻仁油、維他命B群;保持規律生活作息與開朗個性,搭配認知行為治療與前庭復健運動,就能有效降低暈感。
一般微笑,以不露出牙齦與露出約0.1公分牙齦之間為佳。然而由於遺傳、矯正與其他後天性因素,許多人在微笑時,容易暴露出大部份的牙齦,此外,亦有牙齦暴露不多,卻天生曲線不佳者,這些都是需要做牙齦雷射的族群。一旦對自己的牙齦感到不滿,都可以進行牙肉美容整形術來改善。一般牙肉美容患者在術後約2~3天會覺得飲食不便,但不會到疼痛。合併骨平整術患者則會在術後2~3天感到輕微疼痛與不適。論何種手術患者,新樹都會開予必須藥物備用,同時會有完善術後諮詢照護。
留言列表